【绿螺讲堂第146讲 暨 上海故事系列No.7】闻声识虫话暑秋
2019年8月3日,魔都,晴。
13:13 暑假里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里人流如织,因为瞬间在馆人数超过15000人,二楼入口处临时采取了限流措施。
魔都行者当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是要拍摄【绿螺讲堂第146讲 暨 上海故事系列No.7】闻声识虫话暑秋活动现场。btw,本期推文中的所有照片都是未经修图的原片,还请各位看官多多见谅。
今天的绿螺讲堂座无虚席,上海科技馆的忻歌副馆长也亲临现场,因为2019“我的自然百宝箱”主题活动将在当日的绿螺讲堂正式启动。
因为“事关重大”当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还特别邀请了主持《十万个为什么》、《科学魔方》、《青未来FM》等节目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的主持人子凌老师。
13:38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致开幕词,她介绍说,“我的自然百宝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每年度7-11月开展的大型公众品牌活动。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活动围绕“四季、沪语讲自然、家园动物”等主题展开,鼓励大家走进自然、记录自然、收藏自然,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门口尝试开展有趣的科学探究。
那么,2019“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有什么新看点呢?!
忻副馆长介绍说,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试图绘制“鸣虫声谱数据库”,解决科学家采集鸣声样本的难题。并鼓励公众“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录下自然界虫鸣的声音并上传,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台收集并分享给鸣虫研究的科学家,推动昆虫鸣声研究。
13:41 忻副馆长宣布“听有虫”小程序正式上线,这也是全球首个以鸣虫声音识别为主题功能的数字化平台。
台下观众迫不及待地搜索添加小程序“听有虫”。
忻副馆长还介绍说,本次活动在全国近30个城市招募了500余位自然联络员参与全国范围内的鸣虫采集活动,并计划于10月19日举办“鸣虫天下”的主题展览。
致辞后忻副馆长向本次活动的首席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何祝清老师颁发了纪念证书。
“夜听虫吟”——2019“我的自然百宝箱”主题活动是国内首次通过博物馆发起的“鸣虫识别”的公民科学项目,欢迎热爱自然的您来参与到鸣虫声音的采集活动中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收藏自然!
“夜听虫吟”——2019“我的自然百宝箱”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结束之后,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服务处的王老师向本期绿螺讲堂的讲师——上海市昆虫学会监事、上海市动物学会、植保学会、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教授颁发了绿螺讲堂的荣誉证书。
绿螺讲堂第146讲暨上海故事系列No.7的讲座主题是,《闻声识虫话暑秋》。
殷教授结合自己的多年研究通过节气和中国传统的虫文化,鸣虫的形态结构、发音机制以及鸣声分析,介绍了鸣虫的种类和鸣声特点,阐述了昆虫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讲座结束后,殷教授还热情回答了听众的现场提问。
15:05 【绿螺讲堂第146讲 暨 上海故事系列No.7】闻声识虫话暑秋活动圆满结束。
THE END
魔都行者
魔都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摄影爱好者
请关注魔都行者
请和我一起在魔都游走